撩一縷明媚春光,聽一段紅色故事。2月19日,循著“血色浪漫”的初心,記者走進著名“革命之鄉(xiāng)”桑植縣。
賀龍元帥故里洪家關白族鄉(xiāng),游人如織,瞻仰元帥風采。賀龍紀念館講解員谷秀芹告訴記者,100余年前,立下雄心壯志的賀龍帶著族人和鄉(xiāng)親,背上行囊,踏著曙色,從賀龍橋走上了革命道路。
來洪家關瞻仰賀龍元帥故里前,會先經過一座木制泛黑的風雨橋,名為“賀龍橋”。這座橋的橋頂裝飾著雕龍飛檐,橋上排列長廊圓柱,風格古樸,富有當地民族特色,為賀龍曾祖父、祖父兩代人修建。
當時的洪家關被群山環(huán)抱,河水湍急,鄉(xiāng)民出入很不方便。熱愛公益事業(yè)的賀龍曾祖父賀廷宰,決心修建一座便民橋,但屢修屢塌,直到他逝世大橋仍未完成。后由其子孫繼承其遺愿,終在1915年將橋建成,原名永安橋,1953年改名為賀龍橋。這座富有詩情畫意的風雨橋,不僅造福著萬千子孫,還成為賀龍同志早期革命的歷史見證。
記者踏上賀龍橋,偶有“吱吱”木板聲。走過橋,便是賀龍故居。故居是湘西地區(qū)常見的普通木房,四扇三間。左前間為火炕屋,冬天,賀龍全家人就在這間屋里生火取暖,來人來客,也都招呼在這里就座。1916年春,賀龍和鄉(xiāng)親們就在這火炕屋里,商量襲擊芭茅溪鹽稅局的事。
為賺錢養(yǎng)家糊口,賀龍13歲便跟隨父親趕騾子做生意。桑植地處湘鄂川黔邊界,賀龍趕騾子常常要經過一處邊境要道——芭茅溪。軍閥政府在這里設置鹽稅局,豢養(yǎng)稅警,對當地百姓敲詐盤剝,為所欲為。
不畏強權、嫉惡如仇的賀龍決心除掉這個鹽稅局。
順澧水而上,綠水青山應接不暇,遠山被櫻花裝點,空氣中彌漫著春天的氣息。記者驅車行駛90余分鐘后,賀龍刀劈芭茅溪鹽稅局舊址映入眼簾。
撫摸舊址房屋的木板,“兩把菜刀鬧革命”的歷史逐漸浮現腦際。
1916年3月16日,20歲的賀龍手持菜刀,率領20多個人披星戴月,跋山涉水,一口氣跑了八九十里崎嶇山路,深夜沖進鹽稅局,擒住瑟瑟發(fā)抖的鹽稅局長,繳獲鹽稅局槍支,燒毀鹽稅局表冊、賬本,將鹽稅局剩余的鹽與財產分發(fā)給當地百姓。
次日,賀龍率部返回,奪得分水嶺團防4支槍。3月18日,在倉官峪龔家大屋與另外一支民軍會合統(tǒng)編,隊伍發(fā)展到100多人。
初次指揮戰(zhàn)斗即獲大捷的賀龍,在大家一致推舉下,擔任桑植討袁民軍總指揮,率部進城趕走知縣,宣布桑植討袁獨立。
同年4月16日,湖南護國軍總司令程潛特派湘西護國軍左翼司令羅占侯來到桑植,在縣城王氏宗祠委任賀龍為湘西護國軍第一梯團第二營營長。賀龍所部正式編入護國軍序列。
秋收起義后,毛澤東在井岡山下三灣改編起義軍時說:“賀龍同志兩把菜刀起家,現在當軍長,帶了一軍人。我們現在不只兩把菜刀,我們有兩營人,還怕干不起來嗎?”從此,賀龍“兩把菜刀鬧革命”的故事,一直成為革命隊伍中的美談。
“刀劈芭茅溪鹽稅局,是賀龍投身民主革命運動、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開端,也是他進行武裝斗爭、戎馬一生的起點?!辟R龍紀念館副館長、副研究館員覃章衡說,此后,賀龍由一個普通農民轉變?yōu)槊裰鞲锩肥?,進而轉變?yōu)闊o產階級革命家、軍事家,成為我軍的創(chuàng)始人之一。(原載《湖南日報》)